知名家居企业美克家居的盈利能力似乎正在下降。
2019年第一季度,美克家居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均降至个位数,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增幅仅为1.62%。
美克家居于2000年11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A股市场第一批上市的家居企业。公司称,其突破传统的店面陈列,融入科技家居互动设施,创新下午茶模式,是美学经济模式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然而,近年来,美克家居产品综合毛利率、净利率均在下降。2015年,其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61.28%、10.52%,去年下降至52.16%、8.46%,且是连续三年下降。
与之对应的是,美克家居的期间费用偏高。去年及今年一季度,其三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0.60%、44.70%,均高于同业公司顾家家居、曲美家居等的三项费用率。
令人不解的是,单纯从财报数据看,美克家居似乎很缺钱。公司年年获得大股东资金资助,公司自身也频频借款。截至今年3月末,其长短期债务为26.68亿元,上年同期10.13亿元,短短一年间,债务增加16.55亿元。
实际上,美克家居似乎并不缺钱。截至去年底,公司货币资金20.58亿元。今年2月,公司还公告称,拟使用闲置资金4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投4亿元闲置资金理财,同时又频频借款。美克家居究竟差不差钱?
销售费用率1.5倍于同业
费用居高不下是制约美克家居盈利能力的重要障碍。
美克家居自2000年上市以来,整体而言,经营业绩亮点不多,盈利能力不太稳定。
经营业绩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06年,美克家居的营业收入从2.36亿元增至10.46亿元,一路上行。同期净利润表现就差很多,其净利润一直在4000万元左右徘徊,最高是2001年,为4397万元,最低发生在2004年,为2935万元。2007年至2012年是其业绩波动期,2007年,其营业收入翻倍至20.15亿元,净利润更是倍增至1.07亿元,但随之而来的是连续2年下降,2009年的净利润为4524万元。201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又开始回升,2011年,营业收入微增1.46亿元,而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竟然也都增了一亿多,分别为1.96亿元、1.81亿元。2012年,营业收入继续小幅增长,而净利润猛降至2071万元,扣非净利润更是只有309万元,降幅分别高达89.45%、98.29%,26.31亿元的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居然仅有309万元,盈利能力弱得惊人。
家具行业受房地产影响较大,在2015年之前的黄金10年中,美克家居净利润下降幅度如此之大,也让人惊讶。
从2013年开始,一改此前上蹿下跳走势,美克家居净利润、扣非净利润持续增长。2016年至2018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34.67亿元、41.79亿元、52.61亿元,同比增幅为21.26%、20.57%、25.88%。同期净利润为3.31亿元、3.65亿元、4.51亿元,增速为10.04%、10.45%、23.50%。整体而言,净利润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净利润增速突破20%,可能与当年完成资产收购有关。当年,公司完成对 Rowe 公司和 M.U.S.T.公司并购,二者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净利润增速不营业收入增速不匹配,与美克家居毛利率、净利率下净有关。2015年至2018年,其毛利率为61.28%、57.54%、54.18%、52.16%,净利率为10.52%、9.54%、8.74%、8.46%,同样为连续三年下降。
超过50%的毛利率,净利率不到10%,这与相应的费用高企密切相关。
去年,2016年至2018年,美克家居的销售费用为11.76亿元、13.18亿元、15.76亿元,销售费率为33.92%、31.54%、29.96%,显然属于高位。
同业上市公司中,上述同期,顾家家居的销售费率依次为22.06%、20.96%、19.51%。欧派家居就更低了,其在这三年的销售费率为11.44%、9.75%、10.23%。
初步估算,美克家居的销售费率是同业的1.5倍。
业内人士称,美克家居现拥有Caracole、美克A.R.T.、美克A.R.T.西区、Rehome、yvvy、恣在家几个不同受众定位的品牌,但正因为此,导致运营成本较高。
实际上,美克家居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也较高。上述3年,其三项费率均超过40%。同期,顾家家居只有22%左右。
账上有闲钱仍频繁举债
一边是有闲钱投资理财,一边又是债务不断增长,美克家居的财务让人有些不解。
今年2月1日晚,美克家居发布2019年度委托理财计划公告,称为提高经营资金使用效率,公司及所属子公司2019年拟以闲置自有资金购买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本外币)理财产品,从而提高资金收益,降低财务费用。
2018年1月12日,美克家居也发布同样内容的公告,理财的资金规模也为4亿元,且均为闲置自有资金。
频频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理财,想必美克家居根本就不缺钱。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2018年年报显示,美克家居的货币资金为20.58亿元,其中,银行存款高达19.45亿元。而2016年、2017年,其货币资金为3.93亿元、17.94亿元。2017年货币资金大幅增加,可能与当年定增募资16亿元密切相关。不过这笔募资款截至去年底还剩下15.30亿元,原募投项目美克家居天津制造基地升级扩建项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令人意外的是,去年,美克家居的债务却在激增。截至去年底,公司短期借款13.44亿元,较2017年底新增12.3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42亿元,同比增加3.04亿元,长期借款8.32亿元,也增加了2.01亿元。由此可见,去年,公司新增债务达到17.38亿元。
根据公司披露,去年完成了Rowe公司和M.U.S.T.公司收购,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后并入其借款余额1.14亿元。此外,公司2018年在美国高点投资建设美克设计研发中心(MAC项目),借入专项贷款1.56亿元。
扣除这两项,其新增债务仍然高达14.6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至2018年,公司大股东股东美克投资集团有每年都无偿给美克家居提供资金,累计金额为16.6亿元、19.5亿元、16.3亿元、10.56亿元、19.1亿元。
显然,有大股东无偿资金支持,美克家居的流动性丝毫不存在问题。蹊跷的是,在这种形势下,公司还要不断举债呢?
今年一季度,美克家居的长期借款较年初又增加了1.95亿元。
预收款与预付款背向而行
美克家居的预收账款连年下降,也让人不解。
美克家居在年报中称,从创新迭今延伸到商业模式升级,作为正在由产品型公司向平台型公司转型的美克家居,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构建软装设计平台和生活方式艺术体验平台,打造全球化的供庒链生态系统布局,形成美克家居生态链。2013年以来,美克家居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均在持续增长,产品毛利率超过50%,远超同行顾家家居、曲美家居、欧派家居。这似乎在说明,公司产品畅销。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2013年以来,美克家居的预付账款呈现持续增长势头。2013年至2018年,这一数据为,1.51亿元、2.61亿元、2.70亿元、2.31亿元、2.51亿元、3.44亿元。数据似乎在说明,公司每到年底就要备货。但从公司2018年四个季度销售收入看,一季度相对较低,其他季度基本持平,季节性特征不太明显。
与预付账款相对应的是预收账款,整体上呈下行趋势。2013年至2016年,美克家居的预收账款为3.85亿元、3.81亿元、3.14亿元、3.07亿元。2017年,这一指标值突然增至4.27亿元,而到了2018年,又锐减至1.45亿元。
2017年、2018年,预收账款上蹿下跳,为何会出现这种异常情况。美克家居的解释为,去年,预付款项同比增加37.04%,主要是为销售及新开店面商品备货,增加原材、成品采贩。同时,对配送运贮采用预付款结算方。预收款项同比减少66.00%,主要是公司供庒链备货充足,商品书面订单完结率较往年增高。
上述说法让人难以释怀,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尚不得而知。不管怎么说,预收账款减少、预付账款持续增多,这一现象值得警惕。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去年,美克家居的存货增长迅猛。截至去年底,其存货余额22.9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63亿元,同比增长49.63%。今年一季度末,存货余额继续上升。
常规而言,如果公司产品畅销,不存在存货大幅增长现象。
美克家居对此的解释称, 公司核心品牌美克美家采取全直营连锁模式,且美克美家品牌贡献了公司80%以上销售收入。随着美克美家销售规模扩大、店面数量持续增加,店面展示商品的数量和金额也会同时增加。其中,楼面库存增加3.16亿元,为国外批发业务而储备的库存增加2.55亿元,两家公司并表增加1.20亿元等。
一个月内,两位高管相继离职,对于家装行业上市公司我乐家居来说,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内部高管的不稳定性。与此同时,我乐家居面临着两大难题压力:一方面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去年至今,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沦落至负1.1亿元;另一方面是销售费用的大幅投入,并导致净利润下降,以及零售业务增速普遍放缓而被券商机构看淡。
因此,摆在我乐家居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高管团队的稳定继而稳定业务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大笔资金投入背后的现金流压力、如何提升净利润而不被销售端所侵蚀等一系列问题。
5月26日,我乐家居发布公告称,因个人原因,张华近日申请辞去董事会秘书,辞职后张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董事会秘书空缺期间,董事兼副总经理徐涛代为行使对应职责。
三位高管半年内密集辞职
张华从接替董秘到辞职,时间刚好一年零一个月。2018年4月27日,我乐家居宣布,近日收到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张宪华女士递交的辞去董事会秘书职务的书面辞职报告,张宪华女士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上述辞职申请自该辞职报告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张宪华女士辞去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后仍继续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职务。
当时,我乐家居公告表示,公司独立董事对董事会秘书变更事项发表了独立意见,张华女士熟悉证券相关法律、法规,在财务、风险管控方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其已取得上海证券交易所颁发的董事会秘书资格证书。
公开资料显示,张华,197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历任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经理、李宁体育有限公司内审内控部门经理、魔方(中国)公寓管理有限公司风险控制部高级经理、茂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经理。
从履历上以及我乐家居的表态上不难看出,在专业度上,张华的确是公司理想中的董秘角色。投资者网多次致电我乐家居试图联系张华本人,但电话均无人接听。短短十三个月时间,张华从接受董秘到选择离职,真实的原因外界不得而知。
而且,仅一年多,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的董秘职务我乐家居就换了俩。
其后的5月5日,我乐家居又宣布另一人士变动。副总经理刘贵生近日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副总经理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的任何职务。刘贵生此前曾任上海锐力有限公司全国财务经理,麦考林企业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2017年10月起,任我乐家居副总经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贵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重要的指标是高管收入。我乐家居2018年年报显示,刘贵生以薪酬122万领衔高管薪酬榜,同比2017年增加98万。如果对比2018年我乐家居高管收入来看,董事长缪妍缇不过60万,总经理汪春俊仅57万。
收入最高的高管,在我乐家居仅任职一年半左右。如果把时间再稍微拉长,2018年12月3日,公司副总经理沈阳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副总经理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的任何职务。
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两位副总经理辞职,一位董秘辞职,这不免引发外界猜测。一位不愿具名的轻工行业分析师告诉投资者网:“高管变动如此频密,当然很容易猜想公司内部存在不稳定性或其他因素。而且,高管的密集离职,不管对公司发展,还是业务层面,都明显不利。”
我乐家居董秘办在书面回复给投资者网的邮件中表示:沈阳先生、刘贵生先生、张华女士分别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高管职务,公司充分尊重其个人意见,公司及董事会对其在任职期间为公司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上述人员在离职前均妥善做好了相关工作的交接,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及相关业务的开展。
盈利能力如何提升?
成立于2005年,上市近两年。我乐家居官网号称:整体橱柜、全屋定制以及高端橱柜家具定制专家,高圆圆代言,中国橱柜十大品牌前三甲。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知名度与品牌宣传都看起来不错的企业,去年至今,其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却迎来了较大挑战。
今年一季度,我乐家居实现营收1.85亿元,同比增长22.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63万元,同比增长116.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8.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08%;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为负1.1亿元。
由此来看,归属股东净利润近乎于微乎其微,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却呈现亏损状态。我乐家居董秘办告诉投资者网:原因是定制家居行业季节性特征明显,一般四季度为销售旺季,一季度为销售淡季,并由此导致资金支付存在时间性差异。公司密切关注企业现金流波动情况,通过多维度数据,加强各项预算的跟踪和管理,合理统筹规划资金,保持资金的高效运营。上半年现金流的具体情况将在半年报中详细披露。
实际上,即使用全年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来观察,2018年为1.32亿元,同比下降了41.18%。
现金流紧张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至少两家券商对于我乐家居的盈利前景也充满担忧。国金证券在4月29日发布的《收入增长出现回暖,但费用压力不容小觑》研究报告指出,今年公司延续了加大费用投放的趋势,一季度销售费用增长60%以上,主要系由于增加灯箱广告和局部区域电台广告投放所致。目前来看,一季度公司预收款增长57.91%,表明销售费用投放的成效逐步显现,同时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收入增速有环比提升可能,但费用端的压力可能制约利润增长。
4月19日,华泰证券分析师陈羽锋、倪娇娇报告指出,公司不断加大全屋定制拓展力度,驱动收入较快增长。考虑到零售业务增速低于预期,下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19-2021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1.7、2.0 亿元(2019-2020 年前值1.5、1.8 亿元),对应每股盈余为0.59、0.75、0.89 元。
如何提升盈利能力?我乐家居董秘办的说法是:公司加大品牌推广力度,通过纸媒、广播媒体、户外媒体、网络媒体等多层次全媒体整合覆盖,有效提升了我乐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同时,公司持续加强直营渠道建设,大宗业务订单量同比快速增长。2019年,公司经销商销售渠道采取“推新卖高”政策,对部分产品价格上调;同时持续推进“降本增效”采购价格下降及全屋产品日趋成熟生产成本降低,可以消化销售费用上涨对净利润的不利影响。
然而,业内的普遍观点是,庞大的销售费用及宣传支出,对于零售企业净利润和毛利至关重要,两者要取得平衡,可谓难上加难,提升盈利无非两点,一是控制成本,二是提升溢价,后者往往会风险极高,最妥善的办法是控制成本。
至少目前来看,控制成本方面,似乎并不是我乐家居的策略选择,公司回复更看重难度更大的“提价”策略,而提价能否成功则决定其盈利能力如何?投资者网将继续保持关注。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有效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