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二大LED芯片企业频频借助股权再融资进行产业外延式扩张,实现经营业绩大幅提升。华灿光电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17年实现净利润4.70亿元至5.34亿元,同比增长76%至100%。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5年前,深耕LED芯片领域的华灿光电成功在创业板挂牌,不过,上市之后,受行业大环境变化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开始变脸,2013年、2015年相继陷入亏损。
为扭转经营不利局面,华灿光电开始借力资本市场进行产业拓展布局。截至目前,定增加发债,华灿光电的股权再融资达到38.63亿元。如果算上其他筹资,在外延扩张方面的募资至少达到40亿元。
在研发投入方面,华灿光电也频频加码。去年上年,公司研发投入5423.66万元,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5.4%。此外,公司拟在未来7年投入108亿元,布局先进半导体等新技术领域。
华灿光电的系列动作后,公司不仅扭亏为盈,且净利润呈倍增之势,产品销售毛利率也大幅上升。2017年上半年,华灿光电的毛利率为33.72%,接近2015年16.75%的2倍。
毛利率两年增长接近一倍
随着LED产业集中度提高、市场整体向好,华灿光电也迎来收获季。
根据华灿光电业绩预告,预计2017年实现净利润4.70亿元至5.34亿元,较2016年的2.67亿元增长76%至100%。这是公司2015年亏损之后迎来的第二个业绩高增长年度。2016年,公司不仅扭亏为盈,且净利润同比大增378.40%。
2012年上市的华灿光电,上市之前经营业绩大幅增长,上市之后,受外部环境影响,业绩不断下滑并陷入亏损。
数据显示,上市之前的2009年至2011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15亿元、1.12亿元、1.26亿元。而上市之后的2010年至2015年,其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30亿元、3.16亿元、7.06亿元、9.55亿元,前两年下滑后两年暴增。同期净利润为0.87亿元、—0.09亿元、0.91亿元、—0.96亿元,盈利一年亏损一年,盈利能力并不稳定。
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华灿光电的盈利能力迅速释放。
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2亿元,同比增长65.62%,净利润2.67亿元,同比增长3.78倍。去年前9个月,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18.72亿元,超过2016年全年,同比增长74.78%。
华灿光电在2016年年报中称,当年,LED行业因市场需求增长以及落后产能的淘汰,芯片市场供需关系改善,公司产销量大幅提升,巩固了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预计公司在显示屏市场的优势地位将为公司赢得未来2—3年较快增长机会。
今年1月中旬,华灿光电在解释公司业绩快速增长原因时表示,LED芯片产能取得较大增长,使得公司芯片产品的产销量同比去年增长较大。同时,由于研发持续加大,芯片总体的产销结构向高端调整,加上规模效应下芯片成本进一步下降,以及客户结构向大型优质客户聚拢,使全年毛利率同比去年增幅明显,且从一季度起至四季度毛利率都较为稳定。此外,蓝晶科技从去年初已全面完成2寸转4寸衬底片工艺切换。
诚如华灿光电所言,研发投入加大助推毛利率上升。去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为0.54亿元,同比增长5.4%。当期毛利率为33.72%,较年初的23.94%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较2015年的16.75%接近翻番。
4次定增布局外延式扩张
华灿光电盈利能力大幅提升,除了去产能导致市场环境向好外,也与公司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
2016年,华灿光电投资60亿元设立的浙江子公司进入建设阶段,主要负责光电科技产品开发、技术转让及销售,做大做强主业。今年2月,公司又与义乌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约,拟投资108亿元进行先进半导体与器件项目建设,向世界一流水平、高端产能进军。
华灿光电还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以增强综合竞争力。2016年5月,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了蓝晶科技100%股权,产业延伸至蓝宝石的生长、加工和销售以及蓝宝石衬底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此外,为拓展在第三代半导体各应用方向的发展空间、扩大产品新的应用领域,华灿光电通过投资 Daily Strategy Limited 间接参股北醒。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历时一年多的波折,华灿光电收购美新半导体(MEMSIC)的重大资产收购事项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
根据此前披露的方案,公司拟以16.5亿元对价收购和谐光电,后者的主要资产为美新半导体100%股权。美新半导体主业围绕MEMS行业,主要产品为加速度计和磁传感器,应用于智能及消费电子、汽车安全系统等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在加速度传感器方面,去年,公司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同时在兼容方案上有所拓展,预计2019年美新的国内加速度计市场占有率将突破30%。 地磁传感器方面,去年美新推出了功能齐全的单芯片三轴MMC5603NJ地磁传感器,在集成度、精度和成本上具备行业优势。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手机Tier 1厂商与美新合作。此外,美新还是国内唯一具有车规级的加速度器及地磁传感器芯片公司,其汽车传感器已进入通用、马自达等国际汽车厂商,开始实现合作厂商的大批量供货。
为了支撑产能扩张、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延伸,华灿光电不断进行募资。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2016年至今,公司实施了2次定增,加上已经获批即将实施的2次定增,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将达到33.63亿元。此外,2015年公司曾公告发行规模为5亿元的公司债券,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综上所述,定增加发债,华灿光电的股权再融资达到38.63亿元。如果算上其他筹资,在外延扩张方面的募资至少达到40亿元。
IDG资本入股10年或享财富盛宴
华灿光电经营业绩起伏没有让国际知名资本IDG不为所动,坚守大股东之位,已经迎来了财富暴增。
从股东持股情况看,华灿光电的股权相对较为分散,公司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截至去年9月底,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IDG资本,其通过NSL、Jing Tian系等合计持有公司17.89%的股权。
IDG入股华灿光电要追索到10年前,也就是公司IPO之前。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12月,IDG专门在香港注册成立Jing Tian I和Jing Tian II,入股华灿光电。2012年,公司上市后,IDG通过这两只基金合计持有华灿光电18.17%股权。
在华灿光电的两次通过定增收购的蓝晶科技、美新半导体过程中,IDG均已提前潜伏标的公司。
2015年,华灿光电宣布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作价10.8亿元收购蓝晶科技100%股权,其中,发行股份9342万股、支付现金1.54亿元。发行股份中,有向蓝晶科技前大股东KAI LE发行3642万股内容,而这个前大股东由IDG控制。
蓝晶科技原本想通过IPO登陆A股,并向证监会递交了上市申请。而在IPO之前的2010年,KAI LE 出资3021万美元认购蓝晶科技680万股,持股比11%。几次运作后,到2014年6月,其持股股升至33.42%。
不过,因蓝晶科技盈利能力大幅下滑。2013年,公司撤回了IPO申请。
直接IPO未果,蓝晶科技曲线上市,通过与华灿光电的重组,成功跻身A股市场。
此外,华灿光电运作一年多的收购美新半导体也与IDG密切相关。
根据公告,JingtianⅠ及JingtianⅡ、Kai Le由IDG-Accel基金控制,实控人为何志成和周全。IDG官网显示,何志成和周全均为IDG资本团队成员。此外,华灿光电的董事长俞信华也系IDG资本团队成员。
华灿光电收购美新半导体的股东和谐光电,其股东NSL也与IDG资本股东有关联。NSL股东包括4支IDG美元基金,这4支I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均由何志成和周全任董事或控制人。
由此看来,华灿光电完成对美新半导体的收购后,其第一大股东仍将是IDG资本。或许,其距离控股股东、实控人之位仅一步之遥。(来源:长江商报)
行业还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关注和宠爱。2017年年尾的时候,红星美凯龙成为中国首个A+H股的准“蓝筹”股;2018年2月初,农历狗年新年前几天,阿里巴巴、泰康携手多家投资机构联合130亿投资居然之家。整个2017年有9个家居企业上市,截止目前,家居行业共计已有40多个企业上市,知名投资机构、投资人也全部热情高涨地投资这个行业。可以肯定的是,2018年家居行业上市潮还会继续火热。
强大如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也如此关注和重度参与家居行业,似乎足以证明家居行业已成为主流行业,有着光明的大未来。而伴随着这些外部强势力量和资源的介入,也预示着中国家居行业的大整合期已经来临,而且整合的速度会异常的猛烈。另一方面,从2017年中国家居行业本身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来看,也足以印证这样的判断。
论断1:2018年-2020年这三年将是大整合的窗口期
2018至2020年,这三年的行业整合速度将比以往行业20年的发展更加猛烈。能够杀出重围的企业会在这3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标志就是企业规模的突破。在这三年,家居行业将会有一批企业迈入百亿行列,细分领域能够进入第一集团少说也得上10亿。如果在这三年企业规模无法实现突破,很难有大的发展机会。
推动大整合的各个细分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相应的能力和资源也已经积累到了该爆发的时候。而由于资本、外部资源和新的技术是三个主要驱动力,所以,在资本和外部资源整合上,领先的企业有很大的机会。但有个前提就是无论在企业还是聚焦主业,如果家居企业上市了,不把资本助力主营业务发展,而是热衷金融和资本运作,毫无疑问其没有长远的未来。
需要补充的是,推动家居行业大整合的力量除了上述之外,还和环保政策升级、税费规范和金融政策环境有极大关系。未来只有规范的企业才能取得生存发展,因为只有这类企业才是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所需要的企业,否则就是被关停、淘汰的对象。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被淘汰的企业,未来3年数量都不会少。在整个市场需求已经到达的情况下,这些被淘汰企业所释放的市场空间是生存下来的企业的一大机会,政策、市场给了底子优质的企业做大做强的环境。
论断2:企业发展的逻辑要么做强做大,要么离场
家居行业典型的特点就是大市场、小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品牌集中度不高。但这3年的整合趋势就是企业的数量会急速减少,品牌的集中度会急速的提高。所以对于众多中小规模的家居企业而言,这3年尤为关键,能突破就上去了,突破不了也就没啥希望了!
我们看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像、3C、快消等行业都是在大整合阶段形成了今天的行业格局。其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弱者最终被淘汰。2017年家居行业也已经显现出这样的特点。客观来说,2017年下半年以后,整个市场的疲态已经显露得十分明显,很多企业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笔者做过摸底,各个品类的前5名企业2017年营收平均增长都有30%,像顾家家居营收和利润增长都将近40%,TATA的营收增长也40%多,但领头羊之外的,更多的企业是2017年没增长,甚至有的负增长。
可以说在未来3年的行业大整合期,企业要么做强做大,要么就只能是被淘汰。明智者主动退场,可能会把积累的财富安全落袋;但强努而被动淘汰的企业,可能过去10年、20年的积累都要输光打光。市场很残酷,行业发展更不相信眼泪,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整合。有人会问,不做大就没有出路了吗?有,除非你做出差异化。(这个以后单独作文讲家居企业的差异化生存之路。)没有差异化的企业,根本无力和强者进行同质化竞争。
论断3:对手未必是行业的,外来的和尚可能更厉害
“跨界打劫”这不是危言耸听,千亿巨头也来分一杯羹这也已经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对于家居企业而言,对手未必是行业内的公司,外来的和尚可能更会“念经”。
可以肯定的是,最大的一股跨界势力就是房地产企业。如今包括万科、恒大、碧桂园等都已经布局下游的家居产业。万科与链家合作打造万链互联网家装,万科领投打造的采筑除了为房开商提供联合采购平台之外也将会强势介入家装供应链;同样,恒大也在加快布局精装供应链并与腾讯合作打造恒腾家居;碧桂园投资打造的橙家对家装市场可谓虎视眈眈,旗下的现代筑美也将从内部配套企业强势进去家装市场;中城联盟、河南建业投资打造的艾佳生活已经在家装行业掀起了不小的风浪。
还有一股强大的跨界势力——典型的以互联网、科技、智能为代表的企业。小米已经全面进入家居行业,极致的单品思维和强大的流量运营能力,让小米的在家居领域的扩张的非常快;海尔、美的,包括华为等家电科技巨头在家居领域的布局也都是大手笔,尤其是在未来的智能家居时代,这些巨头有些强大的资源和优势。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还会不断有跨界的大鳄进去家居行业,但这也说明家居行业是好行业,有些巨大的机会。对于有实力的家居企业,有梦想的企业家而言——机会来了!“不负时代不负卿”,如何走好未来这三年就显得尤为关键。
(来源:腾讯家居)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有效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 |